IMS体系认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具体要求。以下是详细的描述:
1. 初始准备阶段
要求:
高层承诺:确保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承诺,明确认证的目标和范围。
项目团队:成立IMS项目团队,指定项目负责人,明确职责分工。
现状评估:对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和实践进行评估,识别差距和改进需求。
资源规划:制定资源需求计划,包括人力、财力和时间安排。
2. 体系策划与设计阶段
要求:
方针和目标:制定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
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体系文件编写:编写IMS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确保文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整合流程:设计和整合各管理体系的流程,确保其在IMS框架下的协调一致。
3. 体系实施阶段
要求:
培训和意识:对全体员工进行IMS体系培训,提高其意识和理解。
运行控制:按照IMS体系文件的要求,运行各项管理流程,记录相关活动和结果。
数据收集:建立数据收集和监控机制,确保体系运行中的数据和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内部审核阶段
要求:
审核计划:制定内部审核计划,确保覆盖所有关键领域和过程。
内部审核员:培训和任命内部审核员,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审核技能和知识。
审核执行:按照计划进行内部审核,识别不符合项和改进机会。
报告和跟踪:编写审核报告,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跟踪不符合项的整改情况。
5. 管理评审阶段
要求:
评审会议:定期召开管理评审会议,审查IMS的运行效果和绩效。
绩效分析:分析内部审核结果、外部反馈、体系绩效指标等,评估体系的有效性。
改进措施: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确保IMS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6. 预认证审核阶段(可选)
要求:
模拟审核:进行预认证审核(又称模拟审核或预评估),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整改。
改进准备:根据预认证审核的结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体系。
7. 外部认证审核阶段
要求:
选择认证机构:选择具有认可资质的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
初次审核:认证机构进行初次审核,通常分为文件审核(第一阶段审核)和现场审核(第二阶段审核)。
文件审核:审核认证范围内的IMS文件,评估其符合性。
现场审核:审核实际运行情况,检查体系的实施效果和符合性。
不符合项整改:对于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及时向认证机构提交整改报告。
8. 认证决策和证书颁发阶段
要求:
审核报告评估:认证机构评估审核报告和整改情况,做出认证决策。
颁发证书:如果符合要求,认证机构颁发IMS体系认证证书。
9. 持续维护和改进阶段
要求:
保持运行:持续按照IMS要求运行管理体系,确保其符合性和有效性。
定期审核:进行定期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持续监控和改进体系。
监督审核:接受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通常每年一次),确保体系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
再认证审核:在认证周期结束前(通常三年),进行再认证审核,保持认证的有效性。
通过在每个阶段严格按照这些具体要求执行,企业可以顺利完成IMS体系认证,并通过持续的维护和改进,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