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认证中的初审和监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它们在目的、内容、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区别。
一、目的的区别
1、初审:
目的是对新申请认证的体系进行全面、详细和系统的检查,以确认其是否符合认证标准和要求。
初审旨在发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初审,组织可以展示其管理和操作的成熟性和稳健性。
2、监督:
目的是确保认证体系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以及组织是否持续满足认证标准和要求。
监督旨在确认组织是否对初审中发现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并检查体系是否得到了持续改进和有效实施。
二、内容的区别
1、初审:
通常包括对组织的体系文件、质量记录、流程和实际操作进行详细的审核。
与组织的管理层和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体系的看法和意见。
审核范围广泛,涉及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职责分配的明确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人员培训的充分性、供应商管理的有效性、生产过程控制的受控性以及产品质量的符合性等方面。
2、监督:
通常包括对组织的体系文件、质量记录和实际操作进行审核(但不一定是对整个体系的全面审核)。
与组织的管理层和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体系的持续实施和改进情况。
监督更侧重于对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有效性的检查,以及组织在实施认证标准方面的持续能力。
三、时间的区别
1、初审:
通常在体系建立或重大修改后进行。
关注的是组织是否具备获得认证的能力和条件。
2、监督:
在认证周期内定期进行。
注重的是组织在获得认证后的持续改进和维护其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四、其他区别
结果影响:初审的结果将决定组织是否被允许进入认证程序,而监督的结果将影响组织是否能继续保持认证资格。
实施阶段:初审通常包括策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编写阶段、报告审核阶段和跟踪阶段等多个步骤,而监督则更侧重于对体系的现场审核和跟踪验证。
体系认证中的初审和监督在目的、内容、时间和结果影响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初审是对组织的整体评估,而监督则是对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有效性的检查。两者都是认证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共同确保组织的体系符合认证标准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