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诚信管理体系的背景主要源于社会对诚信的迫切需求和国家对诚信建设的重视。以下是对建立诚信管理体系背景的介绍:
一、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
近年来,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社会其他领域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诚信危机。各方面不讲诚信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如企业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问题、政府不守承诺、民众不诚信行为等。这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导致了社会信任度下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缺乏信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从政府到企业,从学者到民众,都意识到缺乏诚信的危害,并认为应该尽快在全社会树立讲诚信的风尚。
二、国家政策的推动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该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和整体推进的新阶段。规划要求各行业企业开展诚信承诺活动,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劳动用工管理等各环节中强化诚信自律,以改善商务信用生态环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该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如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及推广信用承诺制度等。
《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整体布局、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建设的方针。同时,要求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规范完善各领域各环节信用措施,切实保护各类主体合法权益。
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重合同、守信誉。不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必然是秩序混乱、背叛多于合作的市场经济。这会导致监督和履行契约的成本大大增加,使得守信者承受损失,失信者不当得利。因此,优化市场环境、保持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构市场信用体系,解决好当前信用缺失问题。
四、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追求
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而诚信建设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以诚相见的社会,人们才会有充分的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才会放心大胆地合作,大家才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因此,构建和谐、幸福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必须加强诚信建设。
建立诚信管理体系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诚信缺失的现状、国家政策的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追求。这些背景共同推动了我国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